定义
Represent an operation to be performed on the elements of an object structure. Visitor lets you define a new operation without changing the classes of the elements on which it operates. (封装一些作用于某种数据结构中的各元素的操作,它可以在不改变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元素的新的操作。)
角色
- Visitor抽象访问者抽象类或者接口:声明访问者可以访问哪些元素,具体到程序中就是visit方法的参数定义哪些对象是可以被访问的。
- ConcreteVisitor具体访问者:它影响访问者访问到一个类后该怎么干,要做什么事情。
- Element抽象元素接口或者抽象类:声明接受哪一类访问者访问,程序上是通过accept方法中的参数来定义的。
- ConcreteElement具体元素实现accept方法:通常是visitor.visit(this),基本上都形成了一种模式了。
- ObjectStruture结构对象元素产生者:一般容纳在多个不同类、不同接口的容器,如List、Set、Map等,在项目中,一般很少抽象出这个角色。
通用类图:
优点
- 符合单一职责原则:具体元素角色也就是Employee抽象类的两个子类负责数据的加载,而Visitor类则负责报表的展现,两个不同的职责非常明确地分离开来,各自演绎变化。
- 由于职责分开,继续增加对数据的操作是非常快捷的
缺点
- 具体元素对访问者公布细节:访问者要访问一个类就必然要求这个类公布一些方法和数据,也就是说访问者关注了其他类的内部细节,这是迪米特法则所不建议的
- 具体元素变更比较困难:具体元素角色的增加、删除、修改都是比较困难的
- 违背了依赖倒置转原则:访问者依赖的是具体元素,而不是抽象元素,这破坏了依赖倒置原则,特别是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,抛弃了对接口的依赖,而直接依赖实现类,扩展比较难
使用场景
- 场景:
- 一个对象结构包含很多类对象,它们有不同的接口,而想对这些对象实施一些依赖于其具体类的操作,也就说是用迭代器模式已经不能胜任的情景
- 需要对一个对象结构中的对象进行很多不同并且不相关的操作,而想避免让这些操作“污染”这些对象的类。
- 业务规则要求遍历多个不同的对象。这本身也是访问者模式出发点,迭代器模式只能访问同类或同接口的数据(如果使用instanceof,那么能访问所有的数据),而访问者模式是对迭代器模式的扩充,可以遍历不同的对象,然后执行不同的操作,也就是针对访问的对象不同,执行不同的操作。访问者模式还有一个用途,就是充当拦截器(Interceptor)角色
代码
备忘录模式
代码
1 |
|
注意
- 访问者模式是一种集中规整模式,特别适用于**大规模重构的项目**,在这一个阶段需求已经非常清晰,原系统的功能点也已经明确,通过访问者模式可以很容易把一些功能进行梳理,达到最终目的——功能集中化,如一个统一的报表运算、UI展现等,还可以与其他模式混编建立一套自己的过滤器或者拦截器